详情

你所不知道的岷县清水铜器制作技艺

活动掠影 25832阅读
前后都是你
前后都是你 Lv.4楼主+关注
2020-06-14 17:57 来自岷县

岷县清水乡铜铝翻砂铸造工艺是最有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工艺历史悠久,清水铜铝翻砂铸造不仅工艺过程复杂,而且全部手工操作,工艺的传承以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工艺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洪武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然后,第一组两人去县城联系当地电视台以及新闻媒体记者,后面8人组织走访调查当地小作坊。在有前面学习的基础上,队员们很快就认识场地上放的形态各异的东西,也能更加游刃有余的与当地手工师傅聊天,通过沟通发现铜铝翻砂铸造工艺最关键的环节就是翻砂模具的制作。

模具由黄土、细颗粒沙、木炭水三种原料组成,模具当地人叫“胎子”,外层叫“皮子”,加工用的转轮与陶轮相仿,按程序先做“胎子”,再做“皮子”,然后在“胎子”上刮出所铸铜器的厚度,在“皮子”上雕刻图案,图案雕刻好后用木炭水涮光,晾干后备用,最后,在院子里挖一个大坑,将做好的模具合并好放在坑里,填土夯实,并预留好浇铸口、通气孔,然后进行浇铸,当滚烫的铜水通过浇铸口是发出淡蓝色的光并伴有大量烟尘。等浇铸模型冷却后,从坑里挖出来,去掉“皮子”和“胎子”,就会出现半成品的铜器,然后在经过工人师傅打磨,最终成型。

铜铝铸造模具的特殊制作技艺,一般人须得两三年时间才能掌握,而且需要大量的技术实践。其模具“皮子”与“胎子”的配方、原料的干湿以及图案何时雕刻、木炭水如何刷光、器物浇铸厚度的掌握、铜器上面刻的花纹等都没有任何参考资料,所有的都是印在匠人的大脑里,全凭工人师傅的悟性与感觉。以上的所有工序都得自己在大量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如果只是照搬别人的经验,那么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匠人。这根所有的手工艺品都一样,在一系列复杂工艺之后,一件件器物被赋予灵性,回转的笔迹、突出的棱角都栩栩如生,俨然是每一个手艺人活生生的再现,也就是“活如其人”。

在以为雕花师傅的介绍中还了解到,当地主要生产铜制火盆、香炉、钟、大(dai)锅等,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铜制大锅,铜大锅全部销往青海、西藏、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藏族牧民对大锅尤其热爱,他们每家每户都有几口大锅,但都不用来做饭,而是用来装东西。每一口锅在他们手里全部被擦得锃亮,里面装上酥油、炒面等日常用品,放在家里最重要的位置,不但是精美的装饰品,而且是财富与家境的象征。铜铝铸造品上的图案种类很多,但主要是藏族八宝吉祥图案与中国传统的龙的图案相结合。现在,在拉卜楞寺有一口口径4米的铜大锅,相传是由清水村铸造的。现在的工艺和做法,浇铸这样的大锅,需要几十个熔炉的勺子同时生火熔铜,同时浇铸,然而当时却用一个叫“释”的土法熔炉一次熔铜,一次浇铸成型,现如今那口大锅已经成为拉卜楞寺的主要珍藏品。

2017年7月13号下午,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我们来到蒋胜平老师的作坊里,观看铸铜的场景。正值入伏天气,大红太阳丝毫不吝啬自己的光芒,全部照在大地,冒着熊熊焰火的熔炉似乎在与太阳比赛。为了能顺利看到铸铜的壮

晚上,蒋师傅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原来蒋师傅是第四届定西市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工商界代表委员、铜铝铸造协会党委书记,通过蒋师傅了解到,现在的技艺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几年前由于经济的限制,燃料都是木炭,污染大、不环保而且每一次都需要大量的木炭,现在都使用较为环保的煤炭,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再者,交通业发展使得产品销量业大幅度提升,以前只有极少数人做铜器买卖生意,并且交通工具落后,使得货物积压发展停滞,而现在最大的障碍就是发展规模问题,要知道全村大约有300家铜器制作小作坊,有三四家联合做的,但大多数都是一家在做,这样的话就限制了大的高精度产品的数量,作为人大代表的蒋师傅,在定西市第四届人名代表大会、定西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岷县清水铜铝铸造文化扩大规模、实施创新、建立集观光生产于一体的产业园提议得到政府的重视市长唐晓明先生作出指示,此项议程正在计划中,预计2018年底实施

接着,又采访了铜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道海和徐芳龙师傅。作为老一辈传承人,都对这项传统技艺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500年,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一瞬间,但对于一代代传承者却是自己的青春与生命,他们践行着一日铸铜一生传承的誓言。回首过去,两位传承人都有说不完的辛酸,以往的岁月里作为长子的何道海先生,18岁就跟老父亲学做铸铜,40年过去了初心从未改变,艰难的岁月里,面临着资源短缺、交通不便、经济效益低下的困难,都咬牙坚持着挺了过来,何师傅回忆道,可怕的不是过去而是现在,近几年来,市场经济混乱再加上年轻人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学习这项手艺,使得传承人越来越少。“加强保护已经刻不容缓”徐芳龙师傅说道,“以前困难的时候,政府只是做面子工程,没有一点点实际的行动,要知道此项技艺价值在于是纯手工且纯铜制作,也许没有电脑机械做的那样精美可也没机械那样千篇一律呀,些微的差别都深刻的体现艺术价值所在,然而,现在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假的机械的东西,导致我们的产品没有竞争力,这样的话发展就会越来越缓慢甚至停止,希望政府能出面维稳市场秩序,打击假冒伪略产品,让我们真真纯手工产品能够走出岷县走向中国走向世界。再者,政府应该积极做好传承宣传工作,并加大经济扶持力度和政策倾斜,让这门手艺永久传承”。通过采访两位传承人,明白了作为一门手工艺人的传承人肩上责任的重大,也明白了500年来这项手工艺发展的曲折不易,我们有责任保护此项艺术。观场面,全体队员脸上就算挂着汗珠也都没停下手中的活计,挖坑的、抬东西的都在忙活。不一会儿丝丝块块的铜都化作铜水在“勺子”里狰狞翻滚着,一旁挖好的坑里小心放上模具,留下浇铸口和通气口,然后夯实,细心地阿姨将周围弄得干干净净,为的就是稍后方便回收漏到一旁的铜渣,通过蒋师傅了解到,以前,浇铸加热用的燃料为木炭,加热用的炉具叫勺子,有一个自制的圆筒状风箱有整块圆木制成,长度有1.5米左右,拉起来很费力,需要4个人才能拉动,浇铸时一勺子铜(180公斤左右)需要20人轮流拉风箱持续加热5个多小时。谁家要“扯活”(当地人叫熔铜浇铸为“扯活”)需要邀请亲房邻居来帮忙,一家是完成不了的,现在情况稍微好点,有两家安装了电解铜的装置,就会节省一大半人力物力,然而,绝大部分过人家现在用的还是煤炭以及电动鼓风机,在这种情况下,相比以前只需要4-5人便可完成一次浇铸,技术的改进是的成本降低效益提高。不一会儿,一切准备就绪,帮忙的老乡陆续到来。熔炉收了火舌,温度还没有降下来,工人师傅们将“勺子”里的铜水通过浇铸口慢慢倒进模具,随着阵阵焰光,浇铸完成。等逐渐冷却后,队员都帮忙将埋在底下的模具挖出来,去掉外层的“皮子”和内层的“胚子”,一口黄灿灿、亮晶晶的铜锅出现了,队员们都很兴奋,都说,这是人生的第一口大锅。

来源:小七说非遗

▍转载请注明出处

喜欢此帖就给TA打赏~

感谢您的赏脸阅读

3
5
10
15
20

打赏后这些钱都会交给作者

您的城市币余额不足

可能感兴趣

没有任何回帖,回复抢沙发~
城市通